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投资理财>> 理财通道>> 正文

维护经济安全不容小觑

人民财经网  2015-04-03 15:23:39 阅读:
核心提示:

  一些国际能源分析师近日纷纷发表看法称,目前国际油市的基本因素已相当紧张,不得不作最坏打算。国际能源分析师看法尽管很悲观,但显示了市场的普遍担心:油价将持续处在高位,并且还可能继续上涨。高油价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将不容小觑。全球油价上涨正逢中国的石油需求大增。2003年和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已分别达到9100多万吨和1.227亿吨,今年前7个月,中国原油进口量较上年同期增长5.4%达7450万吨。如果油价继续上涨,或者长期维持在高位,它将给中国经济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从国内市场看,我国今年已调整油价达5次之多,其中大幅上调有3次。受此影响,有些行业,像航空、交通运输等已经出现严重亏损的局面。据专家预测,亏损局面还将进一步拉大。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石油行业获利剧增。

  南航半年亏损8个亿

  日益高涨的油价令航空公司不堪重负。8月29日,南方航空发布半年报称,由于航油价格节节攀升,从而导致经营成本上涨,公司2005年上半年净亏损8.43亿元。

  事实上,不光是南航,整个航空业的日子都不好过。早在此前的7月6日,上海航空就发出公告称,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成本大幅增长,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0%以上。7月15日,东方航空更是发布公告称,2005年半年度业绩有可能出现亏损。同一天,海南航空也公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50%以上。

  新时代证券宏观策略分析师郝晓辉表示,每年的二、三季度是航空业的旺季,如果下半年航油价格保持在5120元/吨甚至更高的水平,或者三季度航空公司的运营水平有所下降,今年航空公司的亏损程度将进一步扩大,并很可能出现全年亏损的局面。

  交通业利润严重下滑

  北京巴士的主营业务为城市客运、长途客运和公交广告,因此燃油涨价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巴士公司近期公布的中报显示,由于燃料成本增加,预计年初至下一报告期期末累计亏损在5500万元左右。

  除了北京巴士外,同为公共交通板块的巴士股份、上海巴士、南京中北等个股无疑也很“受伤”。郝晓辉表示,由于汽、柴油价格的提升将直接影响到其经营成本,而票价的上调很难同步跟上,所以经营压力可想而知。另外,油价提升对海运、河运等运输股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与航空股一样,交通运输板块上市公司也在持续高企的油价面前大打冷颤。燃油支出是运输业的主要运营成本,其中,燃料支出占到铁路运输运营成本的13%、公路运输企业运营成本的20%—40%左右;出租车司机的毛收入中,有30%左右要用于购买汽油。油价上涨将直接导致这些行业的成本增加和利润下降。由于票价和运费不能同步提高,导致企业利润严重下滑。

  石油巨头获利激增

  与亏损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石油行业获利激增。

  根据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8月30日的上半年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创历史纪录,激增至118.3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68.6%。

  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成玉说,较高的油价环境、经营得当的生产作业助力中海油取得了创纪录的业绩。在过去6个月中,公司继续通过自身有机增长获取显著成绩。公司总裁周守为指出,按照计划,下半年公司还将会有7个油田投产。

  作为中国石油巨头的另两家——中石油和中石化,上半年的利润也让人刮目相看。

  中石油日前公布的2005年上半年年报显示,该公司上半年共实现净利润616.24亿元,同比增长36.1%。上半年,该公司共实现销售收入25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5%;实现经营利润8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1%。得益于原油开采上的超额收益,2005年上半年,中石化也实现了180.44亿元的净利润。根据中石化8月29日披露的半年报显示,2005年上半年该公司共生产原油1.3669亿桶,天然气1048亿立方英尺,同比分别增长0.62%和4.74%。

  谁来维护经济安全

  面对油价增长,我国大多数行业都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航空、交通运输业出现严重亏损的局面。商品价格最终受供求关系影响,高价格总有回归的时期。面对油价的高涨,一些业内人士呼吁:目前油价投机痕迹渐显,企业应提前做好准备,谨防价格突然跌落,否则将被套牢!

  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即企业,已经或者正在被动接受进口高价原油,由于存在生产加工周期,一旦油价跌落,则化工类等相关企业将被套牢,被迫高价进、低价出,出现大面积亏损,甚至出现大批企业关闭停产。

  油价的大幅提高,国内企业大面积受到影响,中国的经济也随之出现减速,那么谁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中国要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建立和发展期货市场,通过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来对冲风险。目前,中国的期货市场缺乏主导价格的大型、稳定的基金,话语权微弱。更有观点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政府的作用不能缺失。政府的作用应由微观向宏观加速转变,根据国内、国际市场变化,及时制定和调整物价、税收、利率、汇率、就业、工资、进出口政策管理经济,建立国家储备基金和资源性、战略性商品储备制度,以调节物价,保持物价稳定。同时,培育能把握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的国家级分析师,建立国家级市场与价格趋势分析机构,从而为中国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与服务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招聘信息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人民经济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finance-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