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频道>> 国内市场>> 正文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慈善捐款

人民财经网  2015-04-30 07:55:27 阅读:
核心提示:

  近年,捧回2007年“最受尊敬华人企业奖”的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国内互联网行业的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责任绝不应当是一个空的概念,也绝不单纯局限于慈善、捐款。”

  与此同时,就在11月底,《南方周末》公布了2007年内地创富榜总榜,上榜的100家企业均是商业巨鳄,富甲一方。可在榜单中,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公众形象”两栏的数据却呈现了反比的有趣现象,有的企业的社会责任得分很高,但公众形象却是一塌糊涂;有的公众形象相对不错,然而社会责任得分却是平平无奇。

  数据的巨大反差,让笔者不禁纠结,榜单中企业社会责任的评分标准是怎样界定的?笔者查阅了本次活动的评价体系标准,发现在一级评价指标“社会责任”中,产品与服务质量、环保事件、劳资关系、慈善捐款等是作为评分的二级指标分列。那么,如果一个被评选企业的前三项二级指标得分均偏低,只要通过大量的慈善捐款,就能轻而易举的提高“社会责任”综合得分,最终被盖棺定论为这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程度很高。如此评价结论不仅缺乏科学性,而且也给了企业一种不良暗示,社会责任无非是比拼财力,靠捐点孔方兄就能胜出的数字游戏罢了。

  在上榜的100家企业中,包含了内地许多支柱性产业。然而,对于钢铁企业,假如慈善捐款是以环境的巨大牺牲换来的效益;对于房地产企业,假如扶贫捐赠是以哄抬房价,从房奴身上卷来的暴利;对于医药企业,假如帮困救济是以百姓高价求医问药刮来的钱财;对于食品企业,假如出资赈灾是通过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给顾客而交易来的利润……那么,这些慈善捐款在“社会责任”的评分体系中又有何意义?一切的假设并非异想天开,榜单中部分企业“社会责任”和“公众形象”得分的巨大反差就是最好的佐证。毕竟作为终端消费者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无论那些企业平日如何用金钱伪饰形象,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居高不下的房产价格、令人望价兴叹的药品、屡曝问题的食品危机,却是这些企业无法回避的硬伤。

  “社会责任不光是慈善捐款”,这话在公布的创富榜中虽没有数据直接体现,却早已为公众深刻认同。但不知,某些企业是否还要靠榜单排名来继续自欺欺人。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产品与服务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招聘信息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人民经济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finance-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