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拓展天地宽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我国的500千伏变压器几乎全部靠进口。现在,特变电工沈变集团以自主研发技术为依托,实现了几乎所有500千伏产品的国产化。目前,500千伏的高端产品还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出口
10月25日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传来喜讯,特变电工沈变集团为美国洛杉矶水电部开发研制的90万千伏安变压器荣获了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一行业最高奖项。
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重大装备制造业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战略中的位置举足轻重。特变电工沈变集团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上尚未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下能够异军突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一项项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绩,为挺起民族装备制造业的脊梁贡献力量,正是因为他们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一开始便把自主创新、占据技术制高点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
矢志不渝走自主创新之路
让我们回放这样一组新闻:
2004年9月,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上,特变电工沈变集团参展的一台直流换流变压器成为最大亮点。此台变压器是沈变在引进、消化、吸收德国西门子技术基础上自主研发生产的中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流换流变压器。
2004年12月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随着中国总理温家宝与德国总理施罗德出席中德经济合作重大项目签约仪式,沈变与德国西门子等3家中外企业组成的投标联合体正式承接了由南方电网公司承建的贵州至广东第二回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34台±500千伏变压器及平波电抗器的生产制造合同。沈变作为联合体的主导方,赢得了其中20台产品的生产合同,这是中外企业联合承接的重大输变电项目中方首次占主导地位,开创了重大装备国产化的先河。
2004年12月12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国家电网公司联合召开的新产品国家级鉴定会在沈阳举行,会上,通过与会专家的集体评定,沈变的7种新产品一次通过了鉴定。其中出口美国的90万千伏安变压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家重点工程——灵宝背靠背工程所用直流输电用换流变压器、出口巴基斯坦的单相电力变压器等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3月23日,沈变为巴基斯坦水利电力发展总署生产的8台自耦变压器全部制造完工并成功起运,这是我国首次成批向国外出口500kV变压器,创造了出口电压等级最高、批量最大两个中国之最。
2005年5月10日,一辆100多米长的大件运输车缓缓驶离了特变电工沈变厂区广场,车上装载着一个长11米、宽4.18米、运输重量达380吨的“庞然大物”,这是该企业为三峡左岸生产的一台84万千伏安变压器,也是目前国内500千伏产品中最大容量的变压器。
打造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体系
刚刚闭幕不久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的道路走对了,这个在重组后不久便摆脱了多年亏损困境并一举成为行业上耀眼之星的企业,成功的秘诀正是自主创新。
为了使沈变成为引导我国变压器行业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的主导力量,增强我国变压器行业的国际竞争力,2004年3月,刚刚重组的沈变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投资4.4亿元对企业实施了大规模的国债技术改造。改造后,企业新增工艺设备652台套、试验设备248台套,硬件装备全面升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此举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同时更使企业的科研环境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日后企业创造一项项辉煌奠定了基础。
在实施技术改造的同时,企业更把人才战略放在了首位,在沈变已经十分丰厚的人才积淀基础上,通过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营造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广纳八方贤士,并很快以沈变为中心组建了特变电工变压器产业集团技术中心。在沈变1600多名员工中,技术中心的专职工程技术人员就达200余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近15%。这样的研发能力已经可以跻身国际前列。
重组后的第一年,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2938万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企业在科研投入上的大手笔。而使这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的更重要因素则是这家企业的科研机制。距企业技术中心负责人介绍,这家企业的技术中心在成立伊始便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人才创造了发挥才能的空间,使人才的工作主动性得到了充分释放。他们引进了赛马制的动态薪酬机制,通过末位变更,形成了具有吸收力和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加之对成果研究的重奖,也使科技人员的个人价值在公司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企业技术人员的年人均收入达企业年人均收入两倍以上。
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的发展还得益于他们拥有一个清晰的科研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目标来制定技术开发方向。根据国家未来电力发展的需要,特变电工沈变集团把产品开发的总体方向确定为“超高压、大容量、高可靠性、免维护”,同时加大了直流设备的国产化及原材料的选用力度。交流产品则继续以超高压、大容量、低损耗、高可靠性、节能、环保、体积小、重量轻等作为开发方向。在专利管理和实施上,他们一直采取研究、开发、转移、扩散到向市场推广的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同时推行“两奖两酬”的奖励办法,即专利受理就奖,专利受权再奖;专利创产值3年内按产值一定比例提酬,专利转让后再按一定比例提酬,从而使专利申请数、受理数迅速增长,广大员工搞发明、搞创新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肩负起民族制造业的重任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我国经济落后于发达国家,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重大装备制造业的落后。由于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多年来,这些核心技术一直被几个发达国家垄断着。
以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为例,作为解决高电压、大容量、长距离送电和异步联网的重要手段,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目前世界变压器制造领域最尖端的技术之一。该技术仅为极少数国际巨头所垄断,中国的直流输电市场一直是极少数跨国公司之间争夺的可口美味。
然而,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硬是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在直流换流变压器产品的消化吸收上获得突破,通过自主创新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改写了我国直流换流变压器全部依赖外国的历史。
这就是自主创新的结果!
正是以振兴国家装备制造业为己任,立足民族产业,特变电工沈变集团深谋远虑,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掌握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成功之路。
事实更有说服力。特变电工沈变集团在引进乌克兰扎布罗热超高压技术的过程中,通过消化、吸收,在引进技术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目前已申请专利7项。目前,特变电工沈变集团已经制造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伏级变压器,走在了世界的最前端。
<企业家感言>
花钱买不来现代化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靠花钱是买不来现代化的。仅靠引进来发展自己的技术装备,不仅将极大地增加工程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付出较高的代价,而且也难以追赶世界技术进步潮流。如果一代又一代地引进,只会永远落后,而且掌握不了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会受控于人。另外,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依靠提高重大装备制造业国产化水平来增强国际竞争力,从而解决就业、农村现代化等问题。
做大做强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必须依赖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为此,我们在全面引进、消化、吸收国外企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不断提升公司自主技术创新和自行设计制造能力。
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优势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加快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借国家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之机,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