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自主创新挺起民族脊梁
提起著名的奥运工程——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可能没有人不知道,可说起支撑宏伟壮观的“鸟巢”大型复杂工程的钢构安装检测项目的建设者,可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中冶集团宝冶建设公司凭借在钢结构方面的绝对优势,2005年不仅承接了“鸟巢”钢构安装检测项目,而且还一举拿下了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安徽芜湖3个标段全部检测项目。同年,由中冶集团总承包的唐山国丰连铸连轧项目建成,这是我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也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进行总承包、总负责的连铸连轧项目。
不仅如此,在不久前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06年代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最高水平的第十一批中国企业新纪录中,中冶集团共创造了16项新纪录:
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宝钢5米宽厚板连铸机,年产钢坯230万吨,创国内连铸机规格最大新纪录;
马鞍山十七冶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11月承建投产的海螺集团马鞍山水泥粉磨站工程,年产水泥320万吨,创国内投产的最大的水泥粉磨站工程新纪录;
中国第三冶金建设公司结构制造安装工程公司承建的天铁热轧板有限公司15万立方米转炉煤气柜,创国内自行设计、制作、安装容积最大的卷帘密封型储气柜新纪录。
……
这一项项引人注目的成就来自于哪里﹖中冶集团董事长杨长恒一语道破了天机:“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能够提前两年全面完成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实现了全面振兴中冶、建设一流集团的奋斗目标,主要得益于什么?得益于创新。”
自主创新解放生产力
“自主创新是中冶集团规范运作以来健康快速发展的动力,是企业永葆青春、持续发展的灵魂。”杨长恒说。
中冶集团规范运作以后,提出要从过去单一的工程承包中的主业结构转变成为EPC工程总承包、资源开发与造纸、技术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四大主业结构,集科工贸于一体,多专业、跨行业、国际化、创新型的跨国公司。要实现这个任务,其核心是什么?就是要改变中冶集团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前几年,中冶集团的快速发展靠得主要是资源投入、大量的资金投入、大量的人力投入以及其他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源投入。应该说这样的发展质量还不够高,发展方式主要不是依靠自身所拥有的核心技术来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是靠资源的投入。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必须大力创新,而且主要是依靠自主创新。
实践证明,走创新解放生产力的道路是成功的。在自主创新这台发动机的推动之下,中冶集团取得了健康快速发展的好成绩。在基本完成第一个五年规划各项指标的时候,他们认真、冷静地分析了中冶集团的现状,研究了前几年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了由平移延伸式发展向创新提升式发展转变的战略决策,确定了“创新提升、做强做大、持续发展、长富久安”新的总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就是创新,创新成为中冶集团转型期和今后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发动机。
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20多年以前,我们从日本成套引进焦炉技术和烧结技术;20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向日本成套输出。”谈起这一话题,杨长恒兴致勃勃,“最近,我们的中冶焦耐、中冶长天把自己的焦炉技术和烧结技术成套输出到了日本,这是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转变。我们不仅能向巴西、印度、土耳其、伊朗这些发展中的大国成套输出技术和设备,也能够向发达国家成套输出,这是我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综合的结果。”
杨长恒认为,自主创新就是要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再创新三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在三个方面都下功夫。要成为跨国公司,就一定要走出去。怎么走出去?关键是技术要能走出去。只有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与国际知名的大公司进行竞争,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而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战胜国际资深的竞争对手,作为技术型的中冶集团,根本一条就是技术创新,拥有更强的技术能力。
企业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2006年公布的企业排名中,中冶集团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39位,位列全球最大工程承包商225强第26位。2005年中冶集团营业收入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91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全集团利润总额达到15.2亿元,较上年翻了一番。
管理创新夯实发展保障力
“要创新首先要建立鼓励创新和支持创新的有效机制。”在谈到管理创新时,杨长恒说,中冶集团自规范运作以来,抓紧集团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建设了以集团技术中心为核心,各子公司为基础的集团科技创新体系,并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整合资源,治理分散,形成集团内部分工合理的研发体系,推进产学研合作,构建长期稳定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利用社会化的科技资源,壮大集团科技实力,使中冶集团真正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凝聚人才的主体、创造知识产权的主体、科技投入的主体、管理创新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人的积极性决定了自主创新的质量。要使个人拥有的知识财富奉献出来,主要靠机制、条件和环境,要建立使参与创新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规则。”
要创新一定要有激情管理,中冶集团在定量管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人才的创造性,努力为技术人员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我们在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性上制定了很多办法,但还不够。要将技术人员个人的收益、前途和企业的利益、前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调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投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这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之关键。”杨长恒说。
文化创新塑造企业凝聚力
“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要同时并举,互相结合,常抓不懈。通过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机制、良好的管理制度来保证创新是有序的和有效的;通过文化创新,主要是培育一个创新型的文化,鼓励人们大胆创新,鼓励人们为了企业的利益积极的创新。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对于文化创新,杨长恒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文化创新上,这几年我们大体上走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脱困到振兴,再到第一个五年规划的提前完成。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抓‘三心’,即搞好中冶集团的责任心、信心,形成万众一心,这是当时抓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转入创新提升阶段以后,我们的文化建设核心更多的是放在价值观的统一上。”
杨长恒说,我们现在提倡的是以责任为核心的责任管理,其中的责任一定要加一条“创新责任”,我们把创新责任作为责任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依靠人才,发动群众,扎实持久地进行自主创新。董事会也好、党委也好、经营层也好,技术中心或者项目负责人,几个层次都要按照自己的职责,承担创新的责任,切实加强对创新的领导。各级领导要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去经常检查、指导、督促,不能松懈,实行一级抓一级,主要领导负责制。强调加强领导的时候,也要依靠群众、贯彻群众路线,要发动各个层面为创新出主意、想办法。
“只有我们的员工和企业的价值观高度统一、高度和谐,我们的这个企业才会战无不胜。”杨长恒说。
“从2007年到2009年,用3年时间把中冶集团建设成创新型企业,这是集团提出的奋斗目标。实践已经证明我们要靠创新才能够发展,因此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一定要坚持创新。我们之所以要把中冶集团尽快建设成为创新型企业,因为它既是一种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结论。”杨长恒坚定地说。
<企业家感言>
创新是企业的责任
创新不是权宜之计,不是有困难了才去创新,也不是失败了才想起要创新,而是必须要长期坚持的战略。
我们国有企业有五大责任:第一是经济责任,给股东们很好的回报;第二是社会责任,向社会提供质量可靠、服务良好的产品;第三是环境责任,要为环境友好、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出贡献;第四是政治责任,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经济基础;第五是创新责任,企业要承担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责任。
从企业层面来说,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可能有品牌。打造中冶品牌的核心,就是打造中冶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从本身的生存发展来考虑创新问题,一定要把其作为一条根本的、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各单位的主要领导同志一定要牢树创新观念,牢树创新是企业长期坚持的战略观念,亲自推动企业的创新工作。
我们一定把这个责任承担起来,强化创新责任意识,增强创新的紧迫感。在创新上不努力,或者说根本就没把创新当回事,是一种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