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价格口水战可休矣
近年,空调行业出现了有史以来首次真正意义上的价格上涨,其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原材料价格的一路上涨,使得空调企业的制造成本大幅度上升,多数空调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徘徊在亏损的边缘;另一方面源于空调行业长期价格战导致的产品价格一再走低,行业内多数人对价格一再走低已经有了很强的逆反心理,人心思涨已经是行业普遍的情绪。这次空调行业价格上涨的意义在于,不仅大大缓解了各空调制造企业长期以来由于整体价格水平过低造成的经营压力,同时也有利于通过涨价行为的市场反应和效果来审视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
进入2007年度以来,国美、苏宁两家连锁巨头发布“白皮书”,认为“2007冷冻年度的空调价格已经在客观条件下具有了下调的空间、动力和压力”,“市场价格却依然存在‘虚高’现象。”在两大连锁巨头看来,空调行业的价格战在所难免,似乎价格战又是一触即发。他们的理由主要是两条:理由一,产能处于严重的过剩状态。我国空调的实际产能超过了8000万台,超过了内外销市场5500万台的实际消费需求。理由二,原材料成本进入下降通道。曾经一度摸高至85000元/吨的铜价已经在2007年进入下降通道,目前大约为5.5万元/吨,铜价上涨的趋势已结束,随着整体金属价格走软,铜价会逐步走低。
包括家电连锁在内的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判断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论据有失偏颇。首先,产能并不等于实际产量。在国内宣布产能达到或接近1000万台的企业不会少于8家,若按此计算的话,国内产能起码要超过1亿台,而按《空调销售》杂志编著的《2006冷冻年度中国空调市场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国内实际产量在4880万台,仅有产能的一半左右。所以,产能并不能等于产量。其次,原材料价格还是在高位徘徊。白皮书说,支持空调涨价最主要的原材料———铜材价格已经进入下降通道。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铜价是从8万元/吨回落到5.5万元/吨左右,但是应该看到涨价前的价格是在3万元左右,维持在5.5—6万元的价格也是翻了一番。所以,对于铜这样的贵金属来说,价格仍处于上升通道,怎么能说是原材料降价呢?
更重要的是,在空调行业经过残酷的竞争洗礼后,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单纯的价格战对行业伤害极大,既不利于行业的技术进步,又使得行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家电连锁喜欢拿价格说事,实际上是一种市场运作行为。家电连锁每年都会在旺季来临前利用价格造势,形成一定的市场购买氛围,从而达到规模经营效果的目的。对于这样的市场行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不解的是一些媒体和专业人士对这样的市场行为却是大肆炒作推波助澜,非要在空调市场上挖掘出更多的价格爆料来吸引眼球。
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品根据市场供需状况,涨跌起伏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必要把市场价格的波动简单的就认为是价格战。今年空调的旺季即将到来,虽然各空调制造企业在一些区域市场也利用价格制造市场热点,但总的来说前些年那种“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进行价格比拼的态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