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并举 非遗技艺焕新生
——专访非遗科研贡献奖得主刘孝樟
近日,中艺联合信息科学研究非遗办隆重颁发“科研贡献奖”,授予在木雕和古建筑修复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家刘孝樟。作为中山市沙溪镇樟宝轩家具有限公司、樟宝轩古建筑设计建筑有限公司及樟宝轩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刘孝樟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精神,成为广丰木雕技艺的杰出传承人和创新者。
刘孝樟的艺术之路始于江西广丰,少年时便开始学习广丰木雕技艺。刘孝樟师承广丰木雕师祖李源泉学艺,潜心钻研,逐渐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并以勤奋和天赋练就了精湛的技艺。学成后,刘孝樟南下广东,踏入红木家具行业,并于2007年创立樟宝轩工艺品厂,充分发挥广丰木雕技艺,创作了众多精美的木雕艺术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大展会上获奖,受到了广泛赞誉。
在专访中,刘孝樟回忆起自己自幼的艰苦岁月。家境贫寒的他,从小就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早早进入木雕行业。“我小时候家里很穷,生活很艰难。为了生计,我只能去学一门手艺。”刘孝樟说道。他在少年时期拜师学艺,投入到广丰木雕的学习中,这不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是因为对木雕技艺的热爱。
“那时的生活很苦,但我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把这门技艺学好。”刘孝樟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时,眼中透出坚定的光芒。他每天早出晚归,刻苦练习木雕技艺,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逐渐从一个木雕学徒成长为一个技艺娴熟的木匠。
刘孝樟坦言,正是那段艰苦的经历锻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对木雕技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热爱。“艰苦的环境磨炼了我的技艺,也让我更加珍惜这门传统技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广丰木雕。”他说道。
刘孝樟不仅在红木家具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功,还积极投身于古建筑修缮领域。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木雕技艺的传承热情,2010年,刘孝樟开始涉足古建筑修缮与建设。他潜心研习古建筑营造技艺,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古建筑团队,成功修复了包括广东新会区梁启超故居、中山市大将军庙等在内的多座古建筑。这些项目不仅展现了刘孝樟出色的审美与艺术特性,也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和敬仰。
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刘孝樟始终坚持将每一个项目当作文化工程来打造。他重视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强调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艺的重要性。刘孝樟坦言:“古建筑修缮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需要工匠热忱的情怀和精湛的手艺,才能担此重任。”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他和他的团队不断在古建筑修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了让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刘孝樟将木雕技艺延伸至高端中式家装领域,赋予传统工艺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他认为,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不仅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创新和发展。通过不断探索新的应用领域和表现形式,刘孝樟使得广丰木雕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刘孝樟不仅在技艺上精益求精,还以自身积累的财富积极投身慈善事业,支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建设。他的赤诚情怀和对工匠精神的执着追求,成为了这个时代最鲜明的写照。正如他所说:“技艺是文化的延续,传承过程是这项技艺最有价值与魅力的时刻。我们要将广丰木雕这项非遗技艺继续传承好、发展好。”
刘孝樟的故事,是一曲传承与创新的颂歌,更是一部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壮丽篇章。在他执着而不懈的努力下,广丰木雕技艺与中国古建筑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他用心雕琢每一件作品,将传统的技艺与现代的审美完美融合,让那些曾经黯淡的古建筑重新焕发光彩。他不仅传承了广丰木雕的精髓,更在创新中赋予其新的生命。
通过他的双手,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木雕作品和古建筑,不再只是静默的遗迹,而成为了讲述历史、传递文化的鲜活载体。刘孝樟用他的技艺与智慧,点燃了非遗技艺的熊熊火焰,将这一传统艺术带向了新的高度。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也是对未来的展望与希冀。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刘孝樟用他的坚守和创新,证明了传统技艺的无穷魅力和深远价值。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匠人继续前行,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做出贡献。他让我们看到,传统技艺不仅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生存,更能够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刘孝樟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底蕴与力量,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永恒的光芒。
刘孝樟古建筑项目——新会梁启超故居
刘孝樟古建筑项目——新会梁启超故居1
刘孝樟古建筑项目——新会梁启超故居2
刘孝樟木雕作品《天使之翼》
刘孝樟深耕古建筑各类营造技艺(图为韶关四合院局部)
樟宝轩高端中式家装案例图
樟宝轩高端中式家装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