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不能靠高消费来推动
近年商务部发布的600种商品供求信息中,供大于求的商品在80%左右。制造业和一些市场竞争充分的服务业发展迅速,但能源生产和国家控制的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在铁路交通、医疗服务、环境卫生服务和金融服务行业,已明显表现出发展的滞后性,压制了消费需求。
如何在“十一五”期间有效提高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有观点认为,应该把促进消费的“救命草”系在与消费品供给结构相关的消费升级和中高端消费市场发展上。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似乎印证了这一观点。该报告称,未来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可能会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二。而这些奢侈品的消费者正是那些为举办婚礼而不惜耗费百万元巨资的人们,那些买跑车、买私人游艇的人们。
在去年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讨论中,我们也听到这样的声音,说个税不能只针对富人,不能“杀富济贫”,因为这样会压抑富人消费的热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好处。这种观点反映出与上述观点同样的理论基础——认为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富人的拉动。
国际的经验事实告诉我们,一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主要是依靠内部需求,尤其是内部的消费需求(其占比一般为三分之二以上),不可能主要靠出口,长期也不可能靠投资。可是,目前在中国经济的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中,消费增长常年成为“短腿”,这与大多数民众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没有与GDP增长同步有很大关系。我国消费率低,国内消费需求明显不足。美国消费对其GDP的贡献率约在80%左右,但这一数据在中国仅为50%左右。即使是在日、韩等国家,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也比中国要高出许多。
假如大多数民众的收入微薄,消费低落,必将造成国内市场萎缩危机。归根到底,一个大多数民众生活艰辛的国家,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强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可能光靠买游艇的、买跑车的来推动。因为我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乏力的现象主要由于消费主力军——中低收入者消费疲软,这就需要把眼光放在占人口绝大部分的中低收入家庭,着眼于通过提高全民社会保障水平来促进消费增长,进而拉动经济。只有让几亿的中国普通劳动者成为强势的消费者,中国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中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目前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最不和谐因素就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无论是从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来看,还是从现有的资源约束条件来看,中国现在到了让占人口绝大部分的中低收入家庭在未来经济增长中从“配角”转为“主角”、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驱动转变的时候了。要真正实现经济增长向消费驱动转变,就要实现从盲目追求总量扩张的发展思维,向以提高全民福利水平为最高目标的发展战略转变,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