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目标考核不能搞“好好主义”
据报载,河南省政府在年度环保目标考核工作中,严格按照省政府年初与各省辖市政府签订的《环保责任目标书》内容进行考核,将年度环保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完不成环保目标任务的领导干部,评先创优将被一票否决,并对整体目标予以否决,不搞“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好主义”。
长期以来,GDP增长率是评估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不成文标准,导致一些地方不惜违背经济规律,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结果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还有少数干部为追求任期内的政绩,不顾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大搞五花八门的“形象工程”,既劳民伤财,又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未来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否安然度过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有了新的发展观,就需要新的政绩观,同样需要新的官员考核标准与考核机制。
据报道,某市2006年在对上年环保工作实绩考核中,40个区县和17个市级部门党政一把手成绩均为“好”或“较好”。而据环保局长介绍,包括主城区在内的22个区县的空气质量,当年均未能达标。该市副市长质疑,为何环保考核没有“较差”和“差”?明明有22个区县的空气质量未能达标,各区县相关领导显然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应该“挨批”,可考核成绩却是清一色带着“好”字,怎不让人啼笑皆非?
对各级地方政府的环保目标进行考核的目的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既然如此,就应该“真刀实枪”,给出实事求是的考核结果,并对成绩差者进行应有的处罚,这样才会起到督促作用。然而目前的考核体制却是谁也不愿得罪人,考核结果是“你好我好他也好,大家都好”,“好”声一片,这样的考核结果,看似皆大欢喜,实则让考核的严肃性荡然无存,同时群众也会对其失去信任。真干得好的愤愤不平,反正干好干坏一个样,日后恐怕就没了积极性;干得不好的则满不在乎,反正都能蒙混过关,日后继续敷衍了事,乐当南郭先生。如此一来,考核也就没啥实际意义了。
环境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发展越快,越要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环保意识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要避免在环保目标考核中发生“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好主义”,制定考核制度固然重要,更为关键的是要将制度落到实处,让公众来参与考核,赋予公众监督的权利。河南省政府在年度环保目标考核工作中,对完不成环保目标任务的领导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并对整体目标予以否决,不搞“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好主义”,这一促使官员们更加重视环境政绩的做法值得提倡,值得推而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