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绿色创新“授人以渔” 脱贫攻坚有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黔南州州长向红琼向记者介绍黔南的“绿色创新”实践

黔南州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图为种植都匀毛尖的茶山
大公网10日电(记者汪仕英、劳莉、韦一茜)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绿色生态,是贵州不可多得的“长板”优势,作为长江和珠江重要生态屏障的黔南州,拥有无可复制的生态、气候、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等组合优势。但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原因,黔南州欠发达、欠开发,全州人均GDP仅为全国的51.7%,59.24万人仍处在贫困线以下,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为了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减贫脱困,奋力同步小康。黔南州创新实践,围绕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在黔南甘溪林场考察时作出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积极探索绿色创新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路径,着力做优长板,补齐短板。创新、绿色和扶贫,三者相互融合碰撞,产生出新的动力。
“十二五”以来,黔南州实现减贫人口78.7万人,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的5个县,全州103个贫困乡镇如期实现“减贫摘帽”,全面小康实现程度预计达90%。
3月9日,一场以“精准扶贫的‘绿色创新’”为主题的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集中采访活动,以黔南为例,讲述贵州精准扶贫“绿色创新”的生动实践。
依托资源作“绿色”文章
全国人大代表、黔南州州长向红琼向记者介绍,黔南州最大的优势是区位交通,生态、气候、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组合优势。据此,黔南州因地制宜,做活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山地旅游业“两山”文章。
目前,黔南围绕绿色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荒坡资源引导农民做产业。把过去的传统产业调整到特色产业上来,重点发展茶叶、果蔬、烤烟、刺梨、中药材和生态畜牧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效益化。
同时,开发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平塘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等优势资源,推进乡村旅游+民族村寨保护+扶贫攻坚。再依托互联网、立体交通网“两网”,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产业结合起来。保证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个以上支柱产业,每个产业惠及80%以上的贫困户。
2015年,黔南旅游总收入422.59亿元,121个村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0万,旅游总收入422.59亿元,是2010年的3倍,年均增长25.6%。全州共发展电商626家,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16.7亿元,年均增长16%。
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相连接,“十二五”以来,黔南州建成现代农业园区70个,推动5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换穷业”。
产业“造血”助精准扶贫
向红琼说到,近年来,黔南州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山区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以大企业带动,贫困户参与的模式,“藤缠树”共生共荣的方式让产业形成规模化发展。黔南州通过构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进产业贴息贴保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探索项目、资金、资源入股的扶贫机制,构建股权、股金和打工多元利益连接增收模式,加快了农业资源开发速度,解决了农民对接市场难的问题。
三都、平塘等县引导贫困户利用土地入股、扶贫资金入股等发展茶叶、铁皮石斛、蔬菜;罗甸开展种植业借种还种,养殖业的贴息贴保;龙里、长顺开展养殖业代养、代种等。5年来,黔南州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7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369个,家庭农场430家,带动农户20多万户。仅中药材产业方面,罗甸县依托贵州艾源生态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5000亩艾纳香种植基地,年加工艾纳香鲜叶达1.6万吨,带动药农收入4000万元,年产值亿元以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黔南州利用自身绿色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发展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正在形成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生活为一体的“绿色创新”精准扶贫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