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味苦涩的果实
股权激励本来是想把公司高管捆绑在企业长期利益的战车上,但是最近所爆出的一系列事件,却更多的让人们看到了股权激励的负面效应。
用事与愿违来形容中国股权激励的现状也许是再恰当不过了。
现象之一:激励致亏。在目前已经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伊利实业和海南海药是因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而导致亏损的。其中,伊利股份2007年营业利润亏损971万元;海南海药则约亏损5000万元。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两家公司业绩巨亏的同时两家公司的高管却从股票期权中获益颇多。其中海南海药的高管和内部员工,包括总经理许力宏在内的8位高管一共分得了3212万元的“红利”;2006年4月份,伊利股份通过股权激励计划,潘刚获得1500万份股权期权,当时制定的行权价格为13.33元,如果以当时股价计算,他获得股权激励是其当年薪水87.4万元的100多倍。
现象之二:辞职套现。随着中国股市的冲顶回落,大幅度的减持套现,已经成了许多上市公司高管们的普遍选择,由于《公司法》第142条规定,“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票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票总数的25%”,使高管们的抛售行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那些对公司前景并不看好的上市公司高管们,便利用法律对高管人员辞职以后抛售股票没有任何约束的漏洞,不惜采取辞职的办法进行套现。
三花股份不久前披露的2007年年报显示,2006年3月辞职的原副总裁、董事任金士、董事王剑敏2007年减持了其所持有的全部三花股份,分别为88.83万股和50.10万股。如果按照该股120日均价每股21.77元计算,套现金额分别高达1933.83万元和1090.67万元;三花股份原董事长张亚波也于2007年4月辞去三花股份董事长及董事职务,其以“高管股份”形式锁定的565万股股份自2007年11月9日也已自动解除锁定,获得上市流通权。
而据有关媒体披露,思源电气、新和成、德豪润达、科华生物、天邦股份、海翔药业等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高管辞职套现”现象。
现象之三:薪涨股跌。自去年10月以来,中国平安A股价格从最高149.28元暴跌到近日的56元多,市值缩水近三分之二,而中国平安公布的年报显示,中国平安有3名董事及高管2007年的税前薪酬超过了4000万元,其中马明哲税前报酬为6616.1万元(包括已捐赠的2000万元),折合每天收入18.12万元,拔得了中国企业高管的薪酬之最。有分析指出,这一增长几乎全来自去年6月到期的期权激励———6132万元奖金99%来自期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