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改革与人文和谐发展
家和万事兴,国和政运通。
协和万邦,人和政通,是中华民族历代先哲的梦想与追求。
这是一幕动人的党群、干群关系和谐图———
2008年农历正月初一上午9:30分许,山西潞安集团常村煤矿的全国劳模牛树林带着他的工友刚刚从矿井下走上来,早等在井口的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就伸出双手迎了上去:“你们辛苦了,山西人民感谢你们,全国人民感谢你们!”
今年2月,为了支援我国南方冰雪灾区,山西省委、省政府号召:山西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放弃节日休息,抓紧生产电煤,全力支持灾区。一场前所未有的节日大生产在全省掀起。
仅在这次抗灾中,常村矿每天向受灾的九江、株洲等地电厂运送煤炭2万吨以上。
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加快了常村矿和谐矿井建设步伐。
王志清和王观昌认为,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煤矿企业的和谐发展,包括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安全与生产的和谐、建设与发展的和谐、企业与社会的和谐等各个方面。
市场机制促和谐
常村人认为,和谐发展最根本、最重要的要素,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有了这种和谐,才能有其他方面的和谐。
而市场化改革,恰好能够从观念、分配和关系上,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市场化改革,首先促进了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和谐。改革前的分配机制,是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实质是鼓励落后、打击先进,是不和谐的价值观念;改革以后,职工的收入直接和工作数量、质量挂钩,从分配机制上实现了按效分配,更能够体现公平和效率原则,形成了更加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干部职工价值观念的和谐。
市场化改革,关键是能够促进分配机制的和谐。原来的分配机制,企业与职工之间存在互相的博弈,职工是想方设法承担最少的责任、干最少的活,挣最多的钱;而企业是千方百计让职工承担最多的责任、干最多的活,挣最少的钱,永远是一个矛盾。改革以后,职工的追求与企业的追求完全一致,每个部门、每个队组、每个职工都是通过更好、更多地完成工作量,实现最大的收入,分配机制更加和谐。
市场化改革,更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原来的分配机制,干活少的人、不干活的人,实际是无偿占有、剥削了多干活的劳动成果;人与人之间是层次、级别的关系。市场化机制下,不存在干得多、干得好的人,给干活少、干不好、不干活的人作贡献;人与人之间是市场、价值关系,就更加和谐。
综采车间的李鑫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在深入市场化的过程中,综采车间实行了招投标制度之后,不仅实现了集约高效的生产,更让员工们将精力投放在工作和学习中,极大地提高了员工自身的素质。
在常村煤矿,和谐不仅体现在人际之间,更同时体现为常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模式。
把煤炭回收质量纳入收购单价,增强了采煤队组的资源回收意识,使全矿煤炭资源回收率得到持续提升。2007年全矿工作面煤炭资源回收率达到80.3%,比2006年全矿平均水平提高1.7%,多回收煤炭20万吨以上。
近年来,常村矿还建成了目前国内外规模最大、技术最新的煤矸石制砖厂,每年可生产1.3亿块标砖、消化30多万吨矸石。所有工业废水全部实现了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零污染”。
而地面瓦斯抽放泵站不仅把高瓦斯矿井变成了低瓦斯、无瓦斯矿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极大地解放、发展了煤炭生产力,而且把瓦斯这个昔日煤矿危害最大的“恶魔”变成了绿色环保、高效的能源。
在市场化改革中,常村煤矿通过对绿色发展成果的回购,在根本上保证了科学发展观的实施。
据介绍,仅2007年,全矿就节约成本1100万;通过对煤炭资源回收率的“有偿收购”,增加产量20多万吨,仅此一项,全矿人均收入就比2006年增加6000元。
由于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成功实践,2007年常村矿被评为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
一腔深情为和谐
在常村矿的内部市场化改革中,常村矿领导班子更是处处把和谐建设放在第一位。
王志清深情地说:“我们煤矿所有人,最后吃的是什么?都吃的是这把煤!谁在给我们干?是工人在给我们干!这把煤都是工人干出来的。我们一是必须心疼工人,二是必须给工人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2005年底,刚刚到常村矿的王志清,第一个矿长办公会是处理供暖问题。
“哪怕停产也得先把这件事解决好!这不单单是一个生活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矿安全生产。工人们累死累活干上一天,回到家里冷冰冰的,连个觉都睡不好,你让他下一个班怎么有精力工作、怎么注意安全!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正好是三九天,家属楼的温度不到12度,孩子做作业伸不出手,有的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把煤炉子、电暖气搬出来生火取暖。可是,要解决问题至少需要几万元钱资金,当时矿上根本没有这笔预算。王志清当场拍板,解决了拖沓几年的社区供暖问题,不仅给职工带来了家的温馨,更烧旺了大家跟着王志清一起奔改革的热情。
在市场化改革见效益之后,王志清更把职工生活摆在第一位。
“以前光1天的入坑费,就能够买到1斤肉,煤矿工人的待遇好、地位高,荣誉感非常强。现在相对而言,煤矿职工的生产条件很差、作业环境危险、劳动时间长,一定要抓住当前市场好、效益好的有利条件,多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王志清说。
在常村煤矿,社区就是职工群众生活的“公共客厅”。在王志清的带领下,常村社区先后完成了饮用水水质提升、集中供热、供电扩容、数字电视、外墙粉刷、一层安装智能隐形防盗网等一大批基础设施的改造。为了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这里还建成了华北最大的室外电视。成功建设国际安全社区,受到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与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长张宝明高度评价。职工们亲切地称王志清是自己的“村长”。
王志清经常深入到井下和矿工们聊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单身职工受的苦最重,每天吃食堂、住宿舍,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一想,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在他的提议下,开办了井口免费营养快餐,每个下井职工只要一上井就可吃到营养搭配合理的快餐,而不用饿着肚子洗澡了。
澡堂、食堂、单身宿舍“两堂一室”更是王志清始终关心的焦点所在。因为职工食堂的饭菜问题,他曾经严厉批评过干部,甚至红过脸、罚过钱。现在常村矿职工餐厅可以和长治快餐店媲美,高标准的单身公寓楼正在建设。特别是在洗浴方面,不仅矿工洗浴用品洗头膏、肥皂全部由矿上统一供应发放,而且职工下井的工作衣做到每班洗、每天换,煤矿工人黑、大、粗的形象早已经成为了过去。
如今,常村矿没有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的职工,没有最低保障线以下生活水平的家庭,没有无业下岗的青年;2006年全年人均工资收入达到4.9万元,2007年5.4万元,居潞安集团之首。
“只有真正、真心地关心、关爱职工,职工才会把企业放在心里,才能够同企业共命运、同兴亡。”王志清表示。
和谐引领未来路
在今日常村,从社区到矿区、从井上到井下、从企业文化到经济效益、从安全生产到科技创新、从管理再造到党政建设,人们无处不能感受到两年来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给企业带来的方方面面变化。
常村煤矿的员工自豪、兴奋地告诉我们:
———常村矿普通职工刘日,因几十年照顾岳父岳母动人事迹,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和全国妇联评为中国首届十大时代魅力男性;
———全国劳模牛树林,将参加2008年奥运会圣火传递;
———职工李建军的蝶翅画,被邀参加奥运会民间工艺展。
一朵朵鲜艳的奇葩,开放在常村新时期发展的园地里。
党委书记王观昌说,未来的常村煤矿将充分发扬良好团队精神,秉持“以人为本,追求完美,务实创新,勇夺第一”的精神,通过进一步深化内部市场化改革,推动全面自主创新,特别是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管理科学,绿色开采,循环经济,集约高效”实现科学发展,在“十一五”末建设成潞安的标志性矿井。
王志清不无自豪地说:到那时,常村矿将具体体现为“先进、强大、精品、富裕、和谐、美丽”。先进就是用先进、超前的思维,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建设生产自动化、安全本质化、管理现代化的矿井。强大就是加快建设1000万吨生产水平的矿井;在做大的同时做强,通过煤炭洗选加工、产品开发,建设成为潞安最大的喷吹煤生产基地,有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精品就是通过管理精细化,走自动化、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质量标准化精品矿井和本质安全型矿井。富裕就是率先达到并突破每年人均6万元的工资水平。美丽就是通过美化、绿化、香化、亮化,建设美丽的花园式现代化工业园区。和谐主要是职工能够安居乐业,心态平和、身体健康,邻里和睦、喜气洋洋!
……
市场走进常村,市场改变常村,人们对市场化改革当中的潞安集团常村煤矿的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
常村融入市场,常村变成市场,人们对常村煤矿市场化改革的魅力与信心更加坚定不移。
常村煤矿,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滚滚大潮洒落在上党大地太行山麓的一颗水珠,但是这个小小的水珠折射出了光芒四射、灿烂耀眼、太阳般的光辉,让人感受到了太阳的伟大光辉与神圣力量。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身特色的常村煤矿市场化改革,未来必将越来越美好,前景必将越来越灿烂!
祝福您,正在市场化浪潮中披荆斩棘走向辉煌的所有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