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思路看“定'"变”之争
虽然定频空调的能效门槛提升至现在的二级还是三级仍未确定,门槛在近期升级并将影响整个空调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是确定无疑。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企业仍未就未来产业方向的判断、产品结构的调整亮出自己的底牌。“无论做出哪种选择,企业都可能面临成本、技术和市场的风险。”一位空调企业的管理者如是说。针对这一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刘福中,他为企业界提供了另外一种眼光和思路。
刘福中认为,中国空调市场的技术现状和节能现状总的说不能令人满意。目前我国空调市场中,节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足10%,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在市场中空调产品仍以四五级占主导,约达到80%以上。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受市场制约,产品少,推广难度大。二是配套技术发展滞后于节能产品,如高效压缩机、变频压缩机等的技术滞后,大部分节能产品通过用料多、高成本实现,致使产品价格偏高,而成本越高,推广能力越差。三是消费者普遍认为节能产品不省钱,如一台高效节能空调的价格可能要比普通空调高1000至1200元,这可能相当于10年间使用产品所花的电费。节能产品节能不省钱,消费者不买账。
刘福中认为,国家提高能效门槛,首先是社会进步和空调行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会使用优质材料、高效压缩机和使系统优化的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些企业被淘汰,生产集中度会提高,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会加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对产业来说是一件好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走高效节能之路是大势所趋、情势所逼,企业必须有长远的眼光。
至于企业选择变频或者是定频技术,刘福中认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一台“好”空调,首先是实用和使用舒适,其次才是节能。变频空调首先是舒适,有一定的恒定温度,当温度产生偏差时,可以通过变频、变压来调节,由于这一运行特色而具有节能的效果。但变频技术对环境稳定性要求较高,要求室内具有较高的保温性,而且长时间不间断使用其节能效果才会明显,但中国的大多数家庭保温性较差,而且使用上也习惯于人走关机,这些都使得变频的优势有时会发挥不出来。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定频门槛如果定在二级,则96%的产品将被淘汰出局,刘福中认为这其实是一种静态分析的方法。事实上,定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企业会根据指标的变动而进行适应性开发,使其跟上市场的需要。如通过高效压缩机、合理使用“两器”、改善相应技术的匹配条件等都可以达到提高能效、降低成本的作用。只要技术提高了,定频企业照样可以生存。
刘福中认为,中国的市场特色是二元经济,城乡差别大,贫富的差别也已经拉开。收入较低的人会偏重价格,注重实用性,收入高的人会更追求舒适而不太计较价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定频空调和变频空调会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共存,在中国,短期内变频彻底取代定频的可能性不大。
对于当前空调企业中存在的能效门槛定在二级还是三级的争论,刘福中表示,他个人认为还是倾向于三级,这样可以给企业一个台阶式发展的机会,也照顾到中国市场各消费层次的承受能力。
刘福中同时对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希望政府学习和借鉴欧美对节能产品的激励机制,对于使用节能产品适当给予补贴;同时对节能技术和产品进行大力扶持,从政策上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和开发新技术的投入;此外还要加速关键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批量化生产才能降低成本。
刘福中认为,中国空调厂家有合资也有独资、有民营也有国营,说明中国市场已经是国际化的市场,大家都在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上竞争,谁的眼光放得远,谁将获得先机。一味地考虑短期利益,会缺乏竞争上进心,贻误发展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