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市场下的高校产业
高校产业在起步和初创时期,大多利用学校的资金、场地作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分流人员和缓解教学经费不足的渠道。传统的校办产业主要是学校的全资企业,一些高校企业由学校拨款、筹资建立,资产关系难以厘清,因此管理模式往往是靠学校的行政命令来处理经济责任。这种体制下产生的企业规模小,并普遍存在资金短缺和资源不足现象。资金的匮乏,造成高校企业无力承担成果转化的投入,导致企业缺乏持续创新能力,产品单一、技术老化,无法获得规模化效益,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独特的生存环境使得很多校企对市场的敏感度几乎为零,由于技术和市场的结合不够,常常延误了产品进入市场的良机。传统的体制和落后的机制使得高校企业难以有大的发展,并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空间。
进入21世纪,在国务院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和教育部“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方针指导下,中国高校产业走上了以改革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为核心的规范化发展之路,开始了高校校办产业的新时期发展阶段。经过几年来的发展,高校产业积极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发挥高校校办企业在技术、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在科技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综观当代成功高校企业的发展经验,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的管理体制、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及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高校企业首先是一个企业,必须按企业运营的规律加以管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理顺高校企业的管理体制,改变以往校办企业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缺乏综合竞争力的局面,为高校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铺设道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制衡关系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对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使高校企业能够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同时,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实现股权多元化,明晰产权关系,激发高校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从而有效地落实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其次,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对企业的顺利发展也至关重要。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高校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已经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没有任何的市场保护,必须具备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近年来高校企业更多地将精力放在改善经营机制上,加强制度建设,包括推行企业任期责任制、完善业绩考核体系、提高绩效考核水平、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为高校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要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生存发展,高校企业同时将目光投注到队伍建设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自于管理者和公司员工,没有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员工队伍,企业的发展就会失去战斗力。因此,建立学习型组织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成功企业同样不可或缺。以人为本,通过抓好队伍建设,不断优化管理人才结构,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使之成为懂技术、懂管理、勇于拼搏、团结善战的劲旅,业已成为当代高校企业高度重视的环节。
再次,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愈演愈烈的全球竞争中,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与经济、教育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
作为中国新经济发展重要的一支有生力量,创新被视为高校企业发展的灵魂,新形势下的高校企业已经开始逐步走上了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核心的新型经营之路。
基于上述认识,中山大学于2005年4月30日投资组建了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中大控股有限公司,由其代表中山大学统一持有校办企业及学校对外投资的股权,负责经营、监督和管理,并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校企分开,逐步形成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相分离和制衡的管理体制。广州中大控股有限公司又进而对所投资企业进行体制改造,推动股权多元化。同时引入管理层持股机制,使企业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根本利益相融合,并且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广州中大控股有限公司着力在传统投资企业中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核心、产品为载体、效益为目标的创新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其真正融入社会,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各投资企业充分依托中山大学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管理和保护工作,有重点、有步骤地构筑知识产权优势,在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这一变革,为中大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意义。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社会对大学的期望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产业是大学进行研究开发、科技投入、成果运用的主体。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提升区域创新力,成为高校产业新的历史使命。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产业的功能被赋予了新的涵义,高校产业除了创造经济效益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大学教学科研的延伸、大学服务社会的延伸,成为大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发动机、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试验田、学生和老师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新时期高校产业的发展定位主要在新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上。
因此,如何将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应用于地方的经济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的能力、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成为各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众多高校纷纷创建了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一个延伸、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平台。一流的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
经过几年的探索,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势头强劲。这一新的高校产业模式已经成为各种创新要素与资源汇集、融合的新焦点。各大学通过大学科技园这一教学、科研与产业结合的载体,将高校大量的具有技术含金量和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通过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或其他有效形式流向企业,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创造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带动高校科研与市场的结合,使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与互动,并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实践基地。在推动所在区域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科技和产业的结合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在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过程中,我国高等学校正通过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科技产业化的新路。
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协作改变了一切,开放、对等、共享与全球运作被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商业法则。中国的高校产业应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宗旨,建立交流与积累机制、创新与推广机制、修正与完善机制,以创新促发展,为中国从世界制造中心转变为世界技术中心、世界创新中心贡献一份力量。中国是世界制造中心,但还不是世界技术中心。如何将制造中心转变为技术中心、创新中心是整个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对此,大学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大学的产业更是责任重大。高校产业应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知识资源优势,使大学产业成为科技信息汇集点,理论与实践互动的交汇地,使得企业分享学校的知识,应用其知识,反过来又为学校提供新的知识,形成产学研交互影响、共同促进的良性循环。大学的文化特质在于创新,企业的文化特质在于效益,校办企业的优势在于利用学校的创新能力办企业,做好教师、学生、学院、社会、政府的联系和沟通的桥梁,汇集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支持革新,引入社会资源扶持科研成果的转化,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要素集聚点。建设学习型组织,大学企业就要更为开放和包容,引入学习型文化,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学会合作与协调,引进中介机构,整合技术、市场、人才、资本等不同资源,实现与社会企业、科研单位、科技人才共享与共赢。“世界是平的”,全球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国际性知识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和容易,大学产业更应面向全球,依托大学的国际交流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和国际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连接国际智力资源和国内制造资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重要作用。
今天,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面向新世纪,21世纪充满挑战,也充满机会。变化是永恒的,只有当企业的变革快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时,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百舸争流千帆竞”,广州中山医医药有限公司乃至整个中山大学产业惟有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依靠大学雄厚的科研力量,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进取,去迎接高校产业发展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