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价值被我们自己严重低估
持续一个多月的中国纺织品在欧盟压港事件以中国纺织业的寅吃卯粮画上了句号,囤积在港口的中国纺织品将于近日出现在欧洲各大商店。
从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艰难征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对比鲜明的事实——中国商品对欧盟的出口命运远不如欧盟商品对中国的出口顺利。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比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为严格,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然而,在这种贸易壁垒难以在短期内扭转的情况下,中国纺织品国际化的道路该如何走?这又是摆在中国纺织业面前的头等大事。
出口配额不足导致的寅吃卯粮恰恰说明,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过度依赖和偏重于数量,而在“质”的方面明显不足。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纺织品出口生产企业大都为别国作“嫁衣”,来料加工、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占据我国出口服装总量的85%,严重影响着我国出口服装的效益。以至于“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客A380”。有专家认为,中国纺织品制造商只有10%的利润,其余90%的利润都被品牌的拥有者、批发商、零售商瓜分。
与中国纺织品牌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国的服装品牌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并日益占据高端市场。更为可悲的是,有很多知名品牌使用的恰恰是中国的原材料。一件中国制作的服装卖给外商只值100元,换成他们的品牌标价可以达到1000元甚至更高。
造成中国纺织品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对所谓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产生严重依赖的中国纺织业并没有在这种短期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品牌优势,以至于纺织品出口依然停留在单纯依赖数量的粗放型层面上。
认识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次的纺织品在欧盟压港事件应该激发起中国纺织业追求自主品牌的信心和雄心,破除掉所谓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扭转中国纺织品在世界市场的低端形象。
一个具体的做法是,延长产业链条,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在面料、款式设计等方面应该有自己更高的定位和设计能力,要依靠研发等有效手段,从以量取胜变为以质取胜,向上游设计环节攫取利润,同时积极开展并购、投资,攫取附加值,塑造自身的品牌价值。
在这一方面,政府部门已经发出信号。近年,商务部、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等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争取到2010年有40%以上的出口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20%的目标。
中国的纺织业已经具备了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我们的丝绸曾经名扬四海,我们的刺绣蜚声世界,而这一切,与中国纺织业的现状是非常不相称的,一个最大的可能是,是我们自己将纺织品价值低估了。
著名的韩国电视剧《商道》里的主人公林尚沃在对清国的人参贸易中,面对清国商人为实现低价收购而联合达成的秘密协议,宁可将自己最上等的天参当众烧毁也不贱卖,以至于一举扭转在人参贸易中长期形成的劣势地位。
巧合的是,中国的纺织品贸易又面临着与此相类似的局面,而我们的纺织企业都在忙于争夺出口配额的数量,却没有一个纺织企业主动站出来,从质的层面去捍卫中国纺织品牌的价值和尊严。
如果世界市场确实需要中国的纺织品,那么,我们就不应该以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为理由来低估自己的价值。因此,我们呼唤中国自己的“林尚沃”,而且并不只是纺织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