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实现历史跨越
■ 市场流通规模从小到大
■ 现代流通方式从无到有
■ 商品市场化程度从低到高
■ 市场主体从单一到多元
“中国零售业实现了历史跨越,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这是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在第十二届亚太零售商大会上说的。
一是市场流通规模从小到大。从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1978年到2004年,中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34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4.6%。即使在1997年影响全球的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零售业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1998—2004年零售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仍然超过10%,其中2004年达到13.2%。目前,中国有各类零售网点1500万个,基本形成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
二是现代流通方式从无到有。中国的流通现代化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等新型业态都已出现。2004年全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数5.5万个,比2003年增长了18%;营业面积增长26.5%;零售额增长30.2%,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了9.6%。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等地连锁企业的销售额,都已超过当地零售总额的20%。
三是商品的市场化程度从低到高。1978年之前,零售领域的绝大部分消费品都通过计划分配,流通渠道、流通环节和商品价格也由政府制定。经过20多年的改革,零售业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目前,96%的消费品、95%的农副产品流通完全放开,企业自主采购、自主定价、自主经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大。
四是市场主体从单一到多元。1978年,国有和集体流通企业销售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达98%。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个体、私营、外资商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零售领域形成了多种投资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2003年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中,国有商业企业只占13.3%,集体商业占4.2%,私营商业占18.7%,其余为股份公司、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等。非公有制商业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80%,并将继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