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楷”书法开创者谭白虎
“辞官玩墨问天下狂人几许,当场挥毫看老夫手势如何”,这句话出自本期“艺术人生”的主人公,谭白虎。
看似简单的短句背后,深藏着的是一位老者对书法的痴狂和执着。称他为老者,是表示对他潜心钻研书法近五十余年的钦佩。然而,我却更想称他为智者。在国家愈发强大的眼下,更多人在用最短的时间和最短的途径追求功与名,却少有人用最丰厚的积累和最虔诚的初心坚持对书法艺术的热爱,谭白虎就是这少有的当中一位。
他用五十余年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与积淀,向偏离了中国书法文化正轨的丑恶现象发出了声嘶力竭的抗议。心怀虔诚梦,深藏功与名,在许多缺乏内核的国人心中看似愚钝,在编者的眼中,却是一个智者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为书法艺术的一次正名。
当代“唐伯虎”,隐于闹市中
谭白虎,唐伯虎,初次谈起时,绝大对多数人都傻傻分不清。
谭白虎,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1953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因为天赋异禀,热爱书法,又与唐伯虎谐音,所以圈内人都喜欢称他为“当代唐伯虎”。
初次见面,谭白虎老师向我们聊起自己经过十余年潜心钻研开创出的“金楷体”,透过“金楷体”听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的传承、中华文化复兴颇有见地的思考,我们开始被他言语背后所渗透出的文化内涵所吸引。也天真的以为每一个凭借着精湛技艺而被冠以了书法家名号的大师,都坐拥着用不尽的金银财宝和不愁生计的物质条件。可现实并非我所想象的美好。
跟随谭老师来到他的住处,我们感到十分的诧异。眼前的所见,让我们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他的住所在城市的二环边上,毗邻一个规模不小的公交枢纽站,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辆,走进一条狭窄阴冷的过道,进入一栋四层楼高的独栋建筑,凭借着微微的光亮摸索着上到二楼。视线一时间就被一扇门外的对联所吸引,笔墨下的“雪中送炭君子少,锦上添花小人多”,含义深远,笔法流畅,精神饱满。
谭老师向我们解释道:“这是房东姐姐的房间,这幅对联被我当做垃圾扔到路边,房东姐姐见到后觉得十分可惜,捡了回来并挂上了。”说着,他打开了旁边的一扇门,我们一脚踏进屋内,着实被屋内的场景所震惊。50多平米的单间,没有任何隔断作为功能区域划分,却集厨房、卧室、书房等功能于一身。厨房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灶台和一张上面放着一锅白米粥的简易餐桌,卧室仅是一张紧挨窗户的单人床,其余的地方,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书房。一沓沓随时准备着“献身”的宣纸;一支支规格不一、散发出墨水清香的毛笔;一本本被翻厚了的关于书法研究的典籍和字帖;一幅幅倾注着谭白虎心血和情怀的作品让原本局促狭小的房间散发出了熠熠光芒。
一代才子,隐于闹市之中,深藏功与名,用对世俗淡然的处世观,倘佯在精神世界的富足中。
我从官场来,偏到凡尘外
在来昆明之前,谭老师是原广西南宁市某单位党委秘书。在父亲的眼光中,秘书的任职将会成为他未来仕途道路中的有利条件,并且还寄予了很高的期望。1990年,谭老师却毅然辞去了铁饭碗,来到云南以书法为业。这一选择并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尤其是他的父亲。他深知自己的决定伤害到了家人,但是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给了他面对所有质疑和困难的勇气。
为了让父亲理解和成全自己,他和父亲立下誓约,提出自己给出一副对联的上联,如果父亲能对出对联的下联,就依照父亲的意愿返回官场。谭老师给出对联的上联后,父亲绞尽脑汁想要对出下联,但都以失败告终。不甘于儿子辞官而去,父亲甚至借用媒体的力量来寻求对仗的下联,也没能如愿以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父亲联系报社社长寻求援助,社长看完对联的上联后,摇了摇头。父亲最后的希望在这一刻完全破碎了。
回顾过往的时光,谭老师表现出了对父亲的歉意。但当问及是否后悔选择了这条路的时候,他显得很淡然,并表示自己并没有对当初所做的决定感到后悔。他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为书法而生的,应当倾注一生的精力为书法而活。当他下定决心一生为书法而活的时候,他也已不再受尘世里名利场的纷扰。
当他出言“辞官玩墨问天下狂人几许,当场挥毫看老夫手势如何”时,的确少有人可与其相提并论。
独创“金楷体”,在辩证中继承传统
远离官场后,谭白虎庆幸自己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深入透彻的研习书法。“当我开始专注于书法研习后,我的生活简单了很多,纯粹了很多。每天早上我大概要十点钟才会起床,因为我常常会在晚上创作,并且创作的时候还会借酒助兴。起床后,我就煮粥,吃早饭,一锅白粥可以吃上两三天。每天吃完早饭我就开始研习书法,直到下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谭老师向我们讲述。
在日复一日的研习和创作中,谭老师开创出了受用于每一个书法学习者的字体——金楷体。谭白虎向我们介绍,自己在临摹字帖时受到启发,开始摸索摒弃传统执笔的书写方法,在反反复复的习练中总结出了一套写法简单、字体精神面貌佳、操作性强的字体。打破了传统的“指死腕活”的运笔要求,反其道而行,采用“指活腕活”的运笔章法。他说:“打破了传统握笔要求的金楷,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学习起来简单易学,运用起来轻松灵活,并且字体展现出的精神面貌更为饱满和充满活力。”
谭老师认为,“金楷体”的开创是中国书法历史的进步。他说:“掌握金楷的章法,第一,可以帮助书法爱好者快速上手;其次,可以让更多的国民获得习练书法的信心和乐趣,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承者,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
用敢为人先的批判精神开创出了“金楷体”,着实让人钦佩于他的勇气和胆量。面对外界质疑的声音,谭老师从来没有退缩。他表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在尊重古人智慧的同时,应当学会辩证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中国传统的书法文化不仅仅是纯粹的继承,更需要进步和发扬。如何发扬和进步,就是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汲取养分,摒弃糟粕。他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应局限于先人的智慧,更应该在原有的精髓上有所提高和超越,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饱有生命力。”
十年磨一剑,只为待良机
在采访过程中,谭老师让我们欣赏和评价一本字贴《黄自元楷书千字文》,看完后我们都纷纷称赞黄自元的精湛笔法。之后,他又让我欣赏一卷没有封面的楷书“千字文”字帖,并让我们作对比。在一番比较后,我们发现《黄自元楷书千字文》的字体相比起那卷不知名的字帖字体框架略显单薄。而那本没有封面的楷书字帖却因为字形相对醇厚和圆润,更有精气神。当我们问及这卷字帖出自何人之手时,谭老师笑着回答说就是自己。
当然,谭老师也没让我们失望,没等我们发问就向我们诉说起关于他的这卷“千字文”的故事。原来,早在2005年,“千字文”就已经形成初稿,并筹划出版,希望通过自己一生的所学和所得能够为中国书法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谭老师为出版“千字文”做着准备的时候,偶然的机缘,一位旅居泰国的书法家登门拜访了谭白虎。于是,谭老师将自己整理编辑的千字文呈到这位书法家面前,诚心求其给予建议和意见。这位书法家看后接连赞叹谭白虎的“千字文”已超越古人黄自元,但却给了谭白虎一个出乎意料的建议,不要急着将其编辑出版。原因是良机未到,若在恰当的时机里贸然出版,很可能成为炮灰。劝诫他等待时机成熟再集结成册,必定会一鸣惊人。
在一番琢磨后,谭老师听取了这位书法家的建议,把出版千字文的事暂时放到了一边,这一放,就放了十一年。十一年里,他又对“千字文”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在他的“书房”,我们看到了很多报纸堆放在案台上、床头上、椅子上。仔细翻看,才知报纸上是他反反复复习练的金楷体字,同一个字写了数十遍,而几沓报纸的发行日期是2010年,甚至还有更早的。看着泛黄的报纸,脑海里不禁海浮现出谭白虎借着灯光,伏案习书的画面。
浮世中沉淀,厚积中薄发
谭白虎说,眼下正是他发行出版“千字文”的好时机。回顾2005年前后,正处中国“丑书”泛滥的时期,背离传统、扭曲汉字、败坏书风的丑恶现象不计其数。
细数浮世中的丑恶现象,谭白虎表现出些许无奈。他感叹说:“有人甚至提出‘丑到极处即大美’的书法审美鉴赏理论,简直荒谬到极点。”
面对当今中国书法艺术的败落,谭老师表露了自己的心声。他说:“浮世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不管外界如何轻浮,都应该守住初心,关上门,做自己的事情,静心沉淀。”事实正如他所说,在他的“书房”里,我们能感受到他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坚守的初心。一张张印着水墨的报纸,一卷卷反复修改过的千字文字帖,在十一年的时间里磨砺着他的耐心与执着。
他还说:“我要用实际行动与浮世乱象搏击。有人说中国书法艺术的败落再也没有希望去力挽狂澜,但我不相信,请祖国放心,继承传统还有我们。”
在小屋内的一个显眼位置,我们看到谭老师特地为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提写的二副藏名联,“近民治国小康近,平佞安邦铸太平”;“克艰克险克倭寇,强国强民强三军”。看着谭老师饶有兴致的诵读起二副对联时,从他坚定的眼神里,铿锵有力的语言里,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中国书法的希望和信心。
他说:“金楷应该被更多人所认识,应该得到更多国人的传播,从而影响更多的中华儿女。我坚持十余年的书法研习不仅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多的是我作为一个有情怀的书法研习者发自内心深处的使然”。
中国书法的未来,路在何方
这位对书法艺术痴狂了一辈子的花甲老人,怀着虔诚的心为我们解读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未来。
在这个看似简单却充满挑战的问题面前,谭老师表示,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扬首先需要形成一种正能量的风气,良好的风气下面,才能孕育出纯粹专注于书法艺术的传承人。负能量的风气很容易让真正的爱好者失去信心。说到这里,他笑着说:“幸而我还没有丧失这份信心。”此外,脱离书法艺术的精髓和缺乏文化根基的创作,是不值得被尊重的。很多人“随笔成形”,脱离了传统还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标新立异。谭老师对这种现象表示十分的不快与无奈。他说:“有些人真的是楷书都没有写好,就直接奔行草,这种没有基础和功底积累的哗众取宠还戏剧性的被得到推崇,真的令人痛心疾首”。他认为,打好基础很重要,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真正的把基础打牢,楷书是书法的基础,地基不牢固何以建楼房。
采访结束时,谭白虎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到底是‘名人书法’还是‘书法名人’,时间终究会给世人一个客观答案。作为一个怀揣着书法梦的人来说,在不良的风气下可以坚守住信念,实属不易。但总要相信文明的力量终将会为真正的书法正宗正名。书法作品需要生命力,然而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时间磨砺和历史检验,戒骄戒躁。”(作者 汪瑞)
花絮:
当天采访结束后,谭老师的房东一家邀请我们一起吃晚饭。席间,谭老师告诉我们,他寄宿于房东春贵家近20年了,但是春贵却执意不收一分房租。而房东春贵则说:“像谭老师这样坚守和狂热一件事情近五十多年的人,应该用珍稀二个字来形容,我佩服。”
在春贵的家中,我们读到了一副表意简单但意味深远的书法作品:一个大“缘”字,旁边的小字写道“人与人之间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深厚的情谊,这就是缘,比如我和春贵。”落款,谭白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