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靠什么在“走出去”的路上越走越稳?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5月17日称,独立研究公司国际信誉研究院16日公布了一项调查显示,在智能手机方面,中国消费者更青睐国产的华为而不是苹果手机。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脸面,也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华为超越苹果,成为消费者更加喜爱的品牌。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崛起,并且逐步走出“国门”,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去。在收获消费者信任的同时,也给国人长了脸。
那么,当今的品牌竞争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才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品牌如何才能走向世界?
![]() |
中国品牌形象变了
制造兴国,品牌强国,品牌已经成为大国之间国力对照和较量的主要载体。一个国家实力强大与否,不仅要依托于制造的实际水平,现在越来越依托于你是否拥有科技、制造各个领域的全球顶级品牌。
![]() |
近年来,中国品牌的表现刷新了国人的认知。2018年C-BPI的159个品类第一品牌,70%由中国品牌获得,达到了8年监测的历史最高值。这意味着不仅中国品牌和国际品牌的差距在缩小,而且在许多领域中国品牌已经领先国际品牌。
相比较前几年国人去国外疯抢马桶盖,这几年国人对国货的认可度明显提高。很多国际品牌不再被高看一眼,而国货当自强的声音和自信也逐渐树立起来。
在国内收获老百姓信心的同时,很多中国品牌也开始逐步走出“国门”,在全球化市场中参与竞争。一方面,中国品牌与国际品牌不再是泾渭分明的。随着一些中国品牌的崛起,完成了对国际品牌的收购,比如联想收购IBM,吉利收购沃尔沃,再加上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已经是全球产业分工,中国品牌与国际品牌呈现出犬牙交错式的竞争。另一方面,中国品牌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不仅是一句口号。
“台上1分钟”背后的“台下10年功”
在国内收获消费者信心,在国外与国际品牌分庭抗礼,是什么导致中国品牌的形象发生了转变?
![]() |
一提到空调,大家自然会想到格力。格力空调销量连续13年领跑全球。华为则远销170多个国家,在很多地方的品牌影响力可以与三星、苹果抗衡。徐工的产品则进入了由国外企业长期把控的工程机械中高端市场,水平定向钻、压路机更是出口到了美国。而长城润滑油需要被拿出来比较,则是因为这样一个低感知、低关注的品牌在“中国品牌日”的系列活动中大放异彩:近日,在中国石化举办的“为中国品牌加油”启动仪式上,长城润滑油等11个品牌为评为优秀产品品牌。随后的一天,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品牌发展论坛”发布了“2018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中石化旗下的长城润滑油再次榜上有名,品牌价值位列行业第一。不管是什么品牌,能够让人信服的首先肯定是得有高品质的产品,而如果想要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这个产品一定得是世界级的。无论是格力、华为,还是徐工、长城润滑油,无不在高品质上下功夫。以长城润滑油为例,其产品已经能够“上天入海”,应用于航天、高铁、海洋等多个高精尖的领域。而格力每年至少推出一项突破性技术,华为过去10年研发投入高达370亿美元,徐工集团的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始终在5%,长城润滑油共获得中国专利634项、获得国际认证286项,这些则使人们看到中国品牌“台上1分钟”背后的“台下10年功”。
![]() |
![]() |
出门在外靠朋友,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品牌想要立足,合作共赢都是唯一的出路。格力、华为、徐工、长城润滑油能够在惊艳世界舞台,也得益于他们那些世界级的合作伙伴。比如,长城润滑油的朋友圈则遍及航天航空、轨道交通、重工、海洋等多个领域,而且个个都是世界级的制造企业——宝钢集团、海运集团、中国重汽、徐工集团、中车集团等。
中国品牌日的系列活动已经结束,中国品牌建设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品牌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在全球化竞争时代,一两家企业走出去,不算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亮相世界舞台,才能匹配不断强盛的国力,才能证明中国制造真正走向制造强国。而这些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只有合作共赢、抱团取暖、同频共振,才能打出一张耀眼的“中国名片”,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