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导星球的科学性
一、智导星球
智导星球是基于脑象图技术并融合脑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用于测量人脑高级认知能力和思维意识的一套智能化测评系统。
该系统利用脑机接口设备采集人脑自发电信号(脑电波),将脑电波通过电脑进行数学建模处理,转化成四维空间的图形(即:脑象图),然后传输到大数据中心通过对图形的形状、面积以及线的密度等复杂的运行轨迹比对,分析和判断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潜在能力、认知特点、性格特征和思维特性等。
很多人会问这么前沿的科技为什么到现在才推广?
它是分析结果是否具有科学性?
这两个问题即便是常年研究心理学和脑科学的专家有时都很难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二、脑象图是什么?
2012年11月29日的山西新闻网,在《山西日报》刊登过一篇名为《50年,凝神钻研脑象图》的报道,其中写道:(参考文献标注?)
前后经过接触1万多例包括癫痫病、老年痴呆症、抑郁症、孤独症患者的临床实测,王德堃教授最终突破了传统脑电波只能检查病人的大脑有无疾病,而对人类思维问题束手无策的现状。
依靠多年实践经验,王德堃教授带领研发团队将脑电波通过电脑进行数学建模处理,首次建立起四维空间的图形(脑象图),并通过图形的形状、面积以及线的密度等复杂的运行轨迹,分析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潜在能力、认知特点、性格和思维特性。
1989年,生物信号处理方法和设备(简称脑象图)终于出炉……。
1991年王德堃教授发表的论文《脑波判读中流失了什么?—— 脑心编码与精神势态的表述》中写道:“脑波编码分析方法是由王德堃教授自行研制的生物活动参量处理设备来完成的(参考文献标注?);它同时具有“检测神经势态和检测精神势态”这两种功能。
我们注意到,在1992年07期的《自然杂志》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脑象图的混沌美及其应用》一文中首次提到“脑像图”这一称谓。
文中提到使用“脑波编码分析方法”这一名称,同时,实现这一方法的设备被称为“生物活动参量处理设备”,并于1993年获得的国家专利。
在《脑波判读中流失了什么?》一文中王教授展示了她的研究结论:“常见病种有脑外伤、脑瘤或转移瘤、脑炎、脑出血或梗塞、癫痫、强迫症、不同原因的昏迷等,测试结果与精神事件大趋势的符合率为93.5%。”那么这个结论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原来,王教授带领的研发团队“凭借异常高超的审美直觉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科学前沿认识,向脑波学渗透一下,将脑、心两个独立系统的信号进行网络式编码,构建一个纵横捭阖的编码分析体系。而这个“网络式编码”,就是王教授和研发团队定义的“一组约化chu公式及其对应的模式图解”,即“脑波编码分析方法”。
《脑波判读中流失了什么?》和《脑象图的混沌美及其应用》这两篇文章构成了脑象图理论。
从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此时的王德堃教授及其团队凭敏锐的直觉从“粒子运动、蝴蝶效应”等混沌论中获得了启发,依据他们超常规大胆设定的“脑波编码分析原则,建立3×3行列式,并将其引进脑心分布间电活动的网络模型:G=Acosωt+B。通过计算机运算,将其运动轨迹演化成具有动力学特征的混沌图像。”这就是“脑象图”。
三、非常规论证方法
此时大家是否会明白,为什么这个技术发明了这么多年依然有一些业内专家认为不可思议,根源就在于王德堃教授所使用的方法并没有采用科学界所公认的常规的论证方法。按照常规,科学的论证一定是一个完整的、闭合的论证链,1、2、3、4、5一步步推理论证,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得出了结论,那就是有问题的论证。比如少了环节3从2直接到了4,那么如何就从2到了4呢?依据是什么?拿不出公认的证据,整个论证就是不可靠的。
通俗地讲,智导星球的脑象图脑波编码分析技术是王德堃教授基于她的亲身的实践经验和自己对混沌理论的理解,以及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病例和被试所作的定性的分析,依据自己设定的编码原则用一个自己设定的公式对脑波进行了数据转化,从而得到了一系列的点,这些点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几何图形-脑象图。
这不但不符合科学界所公认的常规论证方法,就是与公认的混沌动力学的论证方法也同样有着一定差异,难怪连王教授在论文中自己都承认这是“非常规的分析方法”。
四、什么是混沌动力学?
那么,这个“非常规的分析方法”到底有没有科学性?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混沌动力学。
混沌是指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的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
确定性系统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经弱扰动的系统,意思就是有外力干扰又没有影响到其实质的系统。
一般地,一个接近实际而没有内在随机性的模型仍然具有貌似随机的行为,就可以称这个系统是混沌的。
在混沌理论出现以前,科学有两种模式,即确定论模式和概率论模式。这两种模式本质上都属于线性系统,通俗地理解,就是都可以用线(直线或者曲线或者线性方程式)来表达的。
例如牛顿定律就是在确定性系统中才成立的,离开了确定性系统便不再成立。
而混沌现象则没有办法用线来表示,混沌现象是用牛顿定律解决不了的,可以理解为只能用非线性的图像来表示。
混沌并不是完全的随机无规律,而是有一定前提的,即一个确定性理论描述的系统,其行为却表现为不确定性、不可重复、不可预测,这就是混沌现象。
混沌现象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上升的香烟柱破碎成缭乱的旋;旗帜在风中前后飘拂;某个时刻某个路段会不会堵车等等。
混沌中包含着确定,即它是由内在的动力而不是外来的干扰所产生的,过程是严格确定的,然而它的行为却是随机而不可预测的,用数学的描述来说就是确定性的方程可以产生随机的结果。
也就是说,混沌既是确定的,又是随机的,看上去完全是悖论。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薛定谔的猫”。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理想实验,实际上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一个形象的模型。
实验是这样的:
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
根据经典物理学理论,在盒子里必将发生这两个结果之一,而外部观测者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结果。关闭盒子,由盒子构成的整个系统就处在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问:这只猫到底是死是活?
因为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是确定的,但什么时候衰变却是不确定的,因此,只有在打开盒子我们看到猫后才能确定它到底是死是活,而在打开盒子之前,这只猫的状态只能是既活着又死着。
这项实验旨在论证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世界超乎常理的认识和理解,但却使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了宏观不确定原理,而在宏观世界里这显然违背了逻辑思维常识。
这让我们认识到,解释混沌现象显然不能仅仅或者完全用宏观世界里的思维逻辑及方法作为工具。
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郝柏林先生是混沌论“实用符号动力学”的创始人,他认为自然界并不是完全确定论的,也不是完全概率论的,确定论和概率论只是自然界的两种极端状态,这两个极端状态之外都是混沌论的。
至此,科学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1、确定论模式;
2、概率论模式;
3、混沌论模式。
其中前两种都属于线性系统,而混沌则是非线性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非线性系统的固有特性。
混沌论模式是一个近于毁三观的发现,它颠覆了人们以往的科学认知。
混沌动力学就是研究混沌运动的动力学特性的学科。
五、混沌动力学与脑科学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细微至粒子以后、博大到超出人类可确定的范围以外,乃至自然界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是混沌的。
混沌运动的动力学特性已经被证明在描述和量化大量的复杂现象中非常有用,自然也就成为人们用来研究复杂的无法入手的大脑的思维意识的首选工具,也是目前人类所掌握的唯一可以寄予厚望的工具。
由此可见,王教授和研发团队选择“从混沌动力学角度来加以研究”、解读大脑的奥秘当然是明智之举,也是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最佳方法。这样看来,正如“薛定谔的猫”所显示的逻辑悖论一样,看似不完全符合逻辑规范的“脑象图”倒更有可能比那些完全符合逻辑的方法“更加接近科学”。
智导星球的脑象图(脑波编码分析方法)技术究其本质仍然是在混沌动力学的框架内得来的,完全符合混沌动力学理论。
事实上,混沌动力学真正得到广泛关注是1970年代后期的事情。那个时候,科学家们在许多确定性系统中发现了混沌现象。直到198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郝伯林先生才出版了他的混沌动力学专著。按照郝先生自己的说法,到1998年他对混沌动力学的认识已经和1988年有很大的不同。
这就是说,王德堃教授受到混沌论的启发提出脑象图理论的时候,混沌动力学尚处在很不成熟的时期。可见,当时的王德堃和研发团队走得太快、太超前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混沌动力学的发展步伐,当时还没有系统的混沌动力学理论。王德堃教授在论文说:“没有定律的事实是无意义的,没有理论的定律充其量只具有实用功效。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她们跳出了传统理论的制约,经过反复尝试,她们大胆的凭直觉想到“一组约化公式”去尝试。
王德堃教授和研发团队无疑是幸运的,她们居然就得到了一组非常理想的“对应的模式图解”!
根据混沌动力学理论,智导星球的脑象图(脑波编码分析方法)所采用的公式是符合混沌动力学特性的,也就是说:智导星球的脑象图理论是符合事实的,是科学的。
六、智导星球与脑象图
目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导星球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手段,根据脑象图的轨迹、网络、结构和中心花样等将之分为经典、边缘、其他和复合型等四大类数千种图形,将二十多年来采集分析获得的十多万种经典的脑象图图形分门别类地储存在智导星球的大数据中心。
现在,智导星球利用先进的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在几分钟内就可采集检测者大脑各个功能脑区自发的生物电信息(脑波),然后将优选合格的脑波上传到云端服务器,通过云计算中心的高速计算机进行严谨的混沌动力学推理演算,转化成不同类型的脑象图,然后再上传到智导星球的大数据中心与海量的脑象图图形数据进行比照、判别、分析和评估,在十几分钟内就可以获得一套完整的智能语音解读报告和个性化的干预解决方案。
智导星球的脑象图智能大脑测评系统是测试大脑高级功能状态的智能测评工具,它可以客观的对当下大脑基础能力进行快速、客观、准确的测试,不仅已经实现了智力、情绪、个性、思维,以及能力优势的多维度测评,同时依据测评结果智能提供个性化的干预解决方案,实现了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根据混沌动力学理论,确定性的方程可以产生随机性的行为或结果。在此,我们也提醒相关技术人员在运用智导星球脑象图技术检测时,切勿把检测结果当成教条与铁律,以免误导他人。
毕竟,符合率能够高达93.5%在心理测量领域已经是相当高的可靠性了,期望在未来相关数据量更大的情况下,脑象图技术能够成为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最佳辅助工具。
综上所述,智导星球利用脑象图技术解读人类大脑是相对比较科学的、伟大的,它的伟大在于为人类探索大脑的奥秘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从人脑生物电角度评价和探索人类的智力、情绪、个性、思维,以及能力等多维度评价,同时依据测评结果又能提供个性化的干预解决方案),开创了人类探索大脑奥秘的一个新时代!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脑科学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智导星球AI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手段的不断升级和完善,将在教育、健康、就业等多领域为人类提供智能导航服务。







